為什麼兒童不見了-轉載中國時報

2009041608:44

不管是家庭主婦還是職業婦女,當過媽的人一定能感受帶小孩的辛苦與疲累,連自己的親身父母怕我們吃苦,都勸我們不要生太多小孩,其實我自認為這年頭能有小孩的家庭已經算是社會的菁英(排除那些非自願當爸媽的人不算),畢竟這年代要當父母的門檻不是那容易,這文章反映了現在台灣一部份的真實情況,雖然有家人住在一起協助照顧小孩,但是當媽的總還是會有不定時的無力感呀!

 

《社會探索》為什麼兒童不見了

【林萬億】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


  現在的少年、兒童不識兒童節的滋味已有多年了。我國以前每年 四月四日 兒童節,到了民國八十年開始「婦女節、兒童節合併假期」,民間就此訛傳為「婦幼節」,兒童節的意義盡失。
  兒童節的由來是一九二五年八月,五十四國的愛護兒童代表,集會於瑞士日內瓦舉行兒童幸福國際大會,通過日內瓦保障兒童宣言。宣言中,對於兒童精神保障,貧童救濟、童工保護、以及兒童教養等問題,多所著墨,呼籲各國重視兒童權益。自此各國政府都先後訂定兒童節,一方面藉以鼓舞兒童,讓兒童感到幸福、快樂;另方面也引起社會重視與愛護。
  曾經享有兒童節的人們一定記得,當天不但學校放假,而且有慶祝大會,表揚模範生;地方政府機關、各個休閒場所、以及公益團體,也都舉辦親子活動,或多采多姿兒童節活動,讓兒童做主人,亦增進親子關係。
  當兒童不再有節日時,相關的活動也減少了。只剩下內政部兒童局的例行宣導防止兒童虐待的活動。當然,有兒童節不保證國家的兒童權益已得到保障,但是沒有兒童節的確反映了國家對兒童的漠視。我們若不再關心兒童,兒童的確會看不見。
  不信大家看看以下數據,我國去年出生數為十九萬八千七百三十三人,比前年少了五千六百八十一人。去年底十五歲未滿的幼年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七,老人占十點四。但是,七年後,幼齡人口與老人人口會一樣多,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三點五左右。接著,再八年後的一百一十三年,我國出生數與死亡數相等,進入另一個人口交叉點。又兩年後,我國人口開始負成長。那時,老人人口已經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,而幼齡人口不到百分之十二點五。很多地方根本看不到兒童了!
  怎麼辦?當然不是恢復慶祝兒童節就可以找回兒童,提高生育率才是重點。生育率要提到多高才合理,各方爭議很多,甚至有主張藉此讓台灣人口自然負成長的。不過,各國經驗顯示,我國婦女一生中只生育一點一個小孩,是世界上最低的。而生育率比我們高的國家,如日本、德國的一點三都積極在推動家庭政策,期讓生育率適度提高,更不用說瑞典的一點七、法國的一點九,都還在鼓勵生育。
 
 兒童不見了,問題不在成人少了小孩可逗弄;也不是幼兒園、學校要關了,老師要失業了;更不是兒童保險市場商機不見了;而是人口結構嚴重失衡、未來勞動力短缺、老人扶養負擔沈重,這些都關係到國力發展。
  為何國人不願意生育?最主要是照顧壓力大。大多數的台灣母親將未滿三歲的孩子由自己或是祖父母來照顧。孩子三歲到學齡前時,則有較高的比率將孩子送到幼稚園、托兒所。但是,托兒照顧公共化程度只有百分之二十八,也就是說七成以上的學齡前兒童是在私立托幼機構被照顧,照顧成本當然高。一個不願意分攤兒童照顧成本的國家,當然不能期待婦女多生育。
  有見於此,行政院於 二○○六年六月七日 通過修正人口政策綱領,蘇貞昌院長責成本人組成人口政策綱領暨白皮書研修小組,針對少子女化、人口老化、移民等三項重大人口議題進行研議。同年七月召開的「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」,亦將「因應少子女化」列為「完善社會安全體系」的四大課題之一。並將會議結論轉換為「大溫暖社會福利計畫」,其中有關少子女化的部分包括:普及嬰幼兒照顧、完善國民教育與照顧,以及移民服務等三個方案。可惜,民進黨下台後,大溫暖社會福利計畫被腰斬,人口政策白皮書也跟著被打入冷宮。
  
如果不及早推動兒童照顧公共化,實施有薪育嬰假,及補助家庭兒童照顧者,甚至思考發放兒童津貼,藉此減輕家庭照顧負擔,我們中的許多人真的會越來越少有機會看到兒童了。